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佩奇重組谷歌管理層新任命六名高級副總裁

據國外媒體報導,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出任CEO後開始對管理層進行重組。 Google今天宣布六項新的高管任命,晉升六名業務主管為高級副總裁。 這些高管均由佩奇提名,將負責佩奇劃分的新業務單元。


這六名新高管晉升分別是:Sundar Pichai出任Chrome業務高級副總裁、任命Vic Gundotra為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Andy Rubin出任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Salar Kamangar為YouTube和視頻業務高級副總裁、Alan Eustace為搜索業務高級副總裁、Susan Wojcicki為廣告業務高級副總裁。

  Google發言人確認了此次重組並稱之為佩奇改革的具體體現。

  據悉,這六名晉升的高管將取代宣布 本週離職的產品管理高級副總裁Jonathan Rosenberg 六人中,只有Eustace之前是主管工程和研發的高級副總裁。

  佩奇在努力重振公司的過程中,自己扮演著組織中心凡事親力親為的角色。 他建立的每一個業務單位都獨立經營,這替換了羅森博格(Rosenberg)和前任執行總裁Eric Sc​​hmidt相對水平的人員劃分。

  新的高級副總裁將擁有更多自主權,再也不用凡事都請示Google大權在握的運營委員會。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改革的理念是授予管理層權利,讓他們承擔風險並享有更多決策權。”Google此次重組或許是吸取了Android和Youtube的成功經驗,這兩大業務在享有大量自主權的情況下蓬勃發展。 據Google內部匿名人士透露,“公司上下正在建立各種各樣的新制度。”

  Google發言人拒絕評論這次人員大變動會對當前其他幾位最高管理層成員意味著什麼,其中包括Nikesh Arora、Shona Brown、David Drummond和Patrick Pichette。

  據出席此次晉升慶祝宴會的消息人士稱,Google內部對此感到非常振奮且抱有很高期望。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Facebook崛起重建矽谷秩序:社交網站成核心

Facebook也將注意力轉向了本地廣告市場,推出了自己的位置登入和折扣服務,融合了團購網站Groupon和商家點評網站Yelp的元素。 Facebook可能將信用幣系統擴展到其他商業領域,包括真實商品,從而有可能成為PayPal和亞馬遜的競爭者。

Facebook的敵友關係圖

Facebook及其矽谷對手的總部分佈圖

導語:Facebook在網絡廣告領域迅速崛起,並積極進軍支付服務、本地廣告、移動廣告等市場。國外媒體近日發表文章,分析了Facebook的崛起對合作夥伴及競爭對手的影響。

  以下是文章全文:

  以社交為核心的重構

Facebook日益增長的野心正在重新畫定矽谷的戰線。

隨著這家成立七年的公司加大招聘力度,為網站添加新功能,它正在打亂雅虎和谷歌等成熟企業的業務,並對更多互聯網公司構成威脅。

Facebook擁有超過6億用戶,在最近的一輪融資中估值高達500億美元,並且正從雅虎、Myspace和其他公司搶奪網絡廣告。 Facebook在電子支付領域也是eBay旗下PayPal的潛在競爭者,而它與智能手機廠商正在達成的伙伴關係為它在移動領域與蘋果和谷歌競爭做好了 鋪墊。

與此同時,Facebook正與穀歌及微軟為爭奪最優秀的工程師而展開角逐。

因此,很多矽谷公司需要做出一個日益緊迫的決定:是應該將Facebook看作一個其覆蓋和用戶數據可以幫助它們增長的朋友,還是一個可能成為破壞性力量的敵人。

柏尚投資(BessemerVenture Partners)的風險投資家大衛·柯文(DavidCowan)表示:“在矽谷這裡,Facebook既是一個巨大的競爭者,也是一個施恩者。任何想 要引起年輕網民關注的企業都必須與Facebook的主導地位展開競爭。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很多機遇。”

Facebook高管對該公司的志向直言不諱。 Facebook COO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說:“我們認為所有行業都將圍繞社交互動進行重建。”

桑德伯格表示,Facebook帶動了一批新的遊戲公司的發展,這些遊戲可以讓好友互動,“新聞、健康、財經、購物和商業——我們採取相似的思路,所有這些都將被我們的合作夥伴以社交為核心進行重建”。

  網絡廣告與本地商業

到目前為止,Facebook的主要戰場是網絡營銷。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顯示,在短短兩年時間內,Facebook在美國市場的在線顯示廣告份額從2.9%飆升到了13.6%,而這一市場的規模在2010年達到88.8億美元。

Facebook的增長是以雅虎和AOL為代價的,而且很可能正在搶占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

雅虎已經停止了與Facebook正面交鋒的努力,轉而將Facebook功能嵌入自己的網站,希望藉此止住用戶使用雅虎的時間下滑的趨勢。 Myspace也與Facebook達成了類似的協議。

AOL廣告總裁傑夫·勒維克(Jeff Levick)表示,Facebook的崛起對AOL具有“互補性”,因為兩家公司的“業務迥異”。

勒維克表示,AOL專注於通過內容盈利,而Facebook用戶會分享這些內容。他說:“我們創造更多的優質內容,被分享得越多,我們的流量就越多。”他還表示,同時與兩家公司合作的重要廣告客戶每個季度對AOL的投入更多。

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去年的營收很可能在19-20億美元之間,主要來自廣告。

Facebook最近推出了一種新的廣告模式,將用戶的好友網絡融入廣告,甚至包括他們的名字、照片和發帖。

Facebook也將注意力轉向了本地廣告市場,推出了自己的位置登入和折扣服務,融合了團購網站Groupon和商家點評網站Yelp的元素。

  強大的平台

隨著Facebook建立起一個互聯網平台,它很可能進入更多領域。利用該平台,其他公司可以通過網站、手機甚至汽車向用戶提供服務,並且融入用戶的好友和偏好信息。

目前,大約250萬家網站使用了這一平台,該平台讓它們可以藉助Facebook的“Like”按鈕為博文、新聞、產品清單和其他頁面吸引更多訪客。

通過這一平台,Facebook正成為其他每家科技公司的伙伴——甚至包括谷歌。谷歌旗下的YouTube允許用戶將視頻分享給Facebook好友。

Facebook合作夥伴和平台營銷副總裁丹·羅斯(Dan Rose)表示,Facebook有意參與由該平台衍生出的新業務。

其中的一個例子是:遊戲開發商Zynga是最早通過Facebook平台實現高速增長的企業之一,現在它不得不向Facebook“交稅”。

Facebook上月表示,將要求其平台上的所有遊戲開發商使用Facebook的信用幣(Credit),這是一種用於購買遊戲裝備的虛擬貨幣。對於信用幣的銷售,Facebook將收取30%的提成。

Facebook可能將信用幣系統擴展到其他商業領域,包括真實商品,從而有可能成為PayPal和亞馬遜的競爭者。

羅斯並沒有排除這種可能性,但表示該公司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計劃,只專注於虛擬商品。

  對手及夥伴的反應

PayPal總裁斯科特·湯普森(Scott Thompson)淡化了與Facebook的競爭關係。

他說,PayPal與Facebook達成了夥伴關係,用戶可以利用PayPal購買Facebook信用幣。他同時表示,即便Facebook進一步進軍支付領域,PayPal也不會受到很大衝擊,因為“支付業務很難,很難做”。

然而,Facebook對平台的控制已經引起了一些矽谷公司的警覺,它們因而轉向了其他公司。

在線約會服務Zoosk於2007年以Facebook應用的方式推出,並經歷了高速的用戶增長。但在2008年中期,Zoosk聯合創始人沙雅 恩·扎德(Shayan Zadeh)決定,該公司需要擴展到Myspace等其他平台和自己的網站。於是Zoosk開始要求其Facebook用戶提供真實Email地址,而不 再依賴Facebook作為一種通訊方式。

扎德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長期的成熟企業,你必須建立起直接的通訊渠道。”目前,Zoosk擁有大約1500-2000萬月度活躍用戶,只有20%的新用戶來自Facebook。

  放眼移動市場

Facebook也已經開始放眼智能手機領域,希望將Facebook整合到手機軟件之中。上週,和記黃埔旗下的INQ Mobile在英國發布了一款手機,該手機突出顯示用戶Facebook賬號的聯繫人、照片和其他數據。據預計,更多的類似合作很快會出現。

這種合作日益使Facebook在移動廣告領域與穀歌、蘋果以及其他公司展開正面交鋒。羅斯表示,在移動領域,Facebook最終可能通過廣告和信用幣實現盈利。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年曾表示,谷歌與Facebook兩家公司爭奪的是人才,而不是廣告收入,Facebook用戶比任何用戶使用谷歌的服務都要多。他說:“你認為如果他們做得好了,我們必然做得差。事實上,贏家往往會共贏。”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世界最大火山或將爆發 2012災難場景可能成真?




電影《2012》中描繪的全球毀滅性災難始於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公園出現的地熱異常現象,後來超大規模的火山與地震齊發,並進而引起了山崩地裂與驚天海嘯,致使人類遭遇滅頂之災。科學家們日前警告稱,類似的一幕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真正發生。

  火山隆起引發擔憂

綜合外國媒體1月25日報導,最新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至今黃石公園內巨大休眠火山的高度一直在以驚人的速度向上抬升,特別是最近三年以來,該火山口底部的海拔高度平均每年上升7.62厘米,創下了自1923年以來的最快紀錄。

美國猶他州大學研究黃石公園火山活動的專家鮑勃史密斯表示,由於其覆蓋面積巨大而且上升幅度很高,這種現象的確非常引人關注。科學家們在研究後認為,黃石公園內火山高度的增加很可能是因為地下7至10公里處有一些不斷膨脹的岩漿導致的。

史密斯說,幸運的是,這種隆起似乎並不是災難即將發生的前兆。 “最初,我們也曾擔心地面隆起會導致火山噴發。但在發現岩漿位於地下10公里後,我們消除了這種擔憂。如果其深度在地下2至3公里,我們將陷入極大的擔憂之中。”

黃石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它建成於1872年並在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該公園主要座落於懷俄明州的西北角,它向西北方向一直延伸至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其占地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

黃石公園內的異常現象早在數年之前便已有所表現。 (資料圖片)

  超級火山或進入活躍期

據科學家分析,黃石公園所在地區在過去曾發生過多次地震和火山爆發,其中規模巨大的火山爆發共發生過三次。一些零散的勘探資料表明,最近一次爆發所 噴發出來的物質覆蓋了約9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厚度達到了驚人的1500米,最終形成了黃石公園現在所處的這片海拔超過2000米的熔岩高原。

科學家們預測說,隱藏在黃石公園地下的世界上最大規模“超級火山”的噴發間隔約為60萬年,而它的最近一次爆發很可能就發生在距今約64萬年前。換言之,這座超級火山目前或許已經進入了噴發活躍期。

  影響將是毀滅性的

英國科學家曾用計算機進行了模擬演示,一旦黃石公園內的超級火山爆發,在三四天內大量的火山灰就會抵達歐洲大陸,而美國3/4的國土可能將“面目全 非”。火山爆發周圍1000公里內90%的人都將無法倖免於難,其中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吸入的火山灰在肺部固化而死亡。飄蕩在天空中的火山灰將會使地球的年 平均氣溫下降10 ,地球北極則會下降12 ,這樣的寒冷氣候至少會持續6至10年之久。

更可怕的是,對於超級火山的爆發目前人類尚未掌握真正有效的應對方法,這一點可以從一年前冰島火山爆發所帶來的全球性影響中看出來。 2010年4月,冰島亞菲亞德拉冰蓋上的一座規模算不上“壯觀”的火山噴發,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由於氣流和天氣等原因,噴發出的火山灰在天空四處飄 蕩,致使歐洲地區的空中交通癱瘓了數日,許多相關的行業遭受了重創,嚴重影響了歐洲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

1980年,聖海倫斯火山噴發。 (資料圖片)

  異常現象早已發生

其實,黃石公園內的異常情況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有所表現。 2009年7月23日,美國政府突然宣布關閉黃石公園內一部分區域,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地底的熱能出現了異常現象,由於擔心可能發生不可預知的溢出物對遊客造成傷害,所以對一些地區進行了關閉。

後來,美國媒體曝光的一份美國地質勘探局內部報告稱,研究人員已經在黃石公園內安裝了地震監測網絡、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儀和高靈敏測熱液溫度器等儀 器,全然一副高度戒備的場面。再後來,美國《丹佛郵報》爆料稱,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地質學家利茲在黃石湖的湖床底部發現了一個高約30米,直徑600多米的 巨型隆起。

值得一提的是,冰島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2010年噴發以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研究報告稱,冰島火山在爆發之前曾經出現 過一些“徵兆”。通過日本“大地”號觀測衛星拍攝到的圖像資料顯示,由於地下高溫熔岩積聚,冰島火山口周邊地區的地表在噴發前隆起了約20厘米,而該火山 口東北地區更大規模的隆起約為70厘米,這一現象與《丹佛郵報》披露的黃石公園內的異常情況驚人相似。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喬布斯病退、施密特卸任:蘋果谷歌站在十字路口

1月21日綜合外電不知是巧合還是意外,兩個科技巨頭企業領袖先後退居二線,讓蘋果和谷歌的未來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儘管蘋果與穀歌本週都公佈了好 於華爾街預估的業績,但外界依然在觀望:蘋果是否能延續喬布斯的iPhone神話,谷歌能否在搜索廣告和Android繼續大踏步前行。
在蘋果CEO喬布斯宣布因個人健康原因休病假,且沒有說明何時回歸之後。谷歌在2010財年四季度財報中宣布,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將從2011年4月4日起擔任谷歌CEO,現任CEO埃里克施密特辭去CEO職務之後將繼續擔任谷歌執行董事長。

喬布斯1997年重返蘋果後已任職CEO十四年,施密特則在過去十年一直擔任谷歌CEO。雙方分別在風格相差甚遠的公司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喬布斯成為蘋果新的締造者和精神領袖;施密特則讓固執的創始人參與業務,並主導公司業務,使谷歌模式在全球落地開花。


無不為的喬布斯VS“無為”的施密特

  一、用人

喬布斯的指揮和控制能力眾所周知。他的這些特點可以讓蘋果在短期內發展良好,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將為蘋果帶來不良後果。因為這無法清晰的表明喬布斯正在培養誰做自己的接班人。

相反,施密特正是大多數人想為之工作的那種領導,他可以消除影響員工創造和創新的障礙。谷歌僱傭這些員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進行創造和創新。

  二、企業文化

蘋果的公司文化明顯是一種自上而下組織嚴密的文化。除了公司高管職位外,這種模式無法吸引到最為聰明和智慧的人才。很明顯,實際上蘋果頂層管理只有一個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谷歌的工作環境非常有益於員工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儘管谷歌推出的產品可能不全都是開源的,但是它們明顯深深受到了開源的影響。

  三、業務方向

  蘋果的關注點越來越窄。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喬布斯的重點是在特定市場上取得驕人的份額,而施密特則是領導谷歌出現在眾多市場上。只有在能夠繼續維持驕人成績的情況下,蘋果的策略才能持續下去,而谷歌則能夠承受不斷出現的失敗。

  失敗是創新的副產品。谷歌當然無法在每一次努力中都取得巨大成功,他們也不需要這樣。相反,蘋果則試圖讓每一款新產品都取得成功。蘋果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是像iPod、iPhone和iPad的成功又能持續多久呢?

儘管在Android系統上谷歌應當與社區產品進行更深入的合作,但是谷歌無疑比蘋果更為開放。蘋果對iPhone研發人員嚴厲控制的作法對公司沒有什麼好處。

  

結論

由於蘋果和谷歌都在試圖主導移動市場,2011年最大的對決毫無疑問將發生在谷歌和蘋果之間。目前兩家公司都做的很好,但在為公司未來的定位上,“無為,無不為”的施密特也許做的更為出色。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蘋果的前途就注定失敗。

“無不為”的喬布斯對蘋果的貢獻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喬布斯的蘋果是什麼樣子。施密特對谷歌最大的貢獻是,在沒有他的情況下,我們仍然能夠想像出一個成功的谷歌。

  蘋果與穀歌交惡

蘋果與穀歌成為對手之前,這兩家公司彼此之間也曾有過非常密切的合作。事實上,谷歌CEO施密特曾經擔任蘋果董事會成員。不過,雙方的這種友好關係 是建立在蘋果與穀歌共同仇視微軟的基礎之上,正是在這種基礎之上,蘋果與穀歌攜手密謀一些方案,以此打敗微軟,但是,隨著Android操作系統的推出, 谷歌與蘋果之間的關係也隨之疏遠,如今的情況是,谷歌已成為喬布斯最痛恨的競爭對手之一。

喬布斯痛恨谷歌被媒體歸結出十大理由:

1、施密特和谷歌曾經是喬布斯和蘋果的朋友。
2、喬布斯痛恨所有競爭對手。
3、Android操作系統不斷贏取市場。
4、谷歌不像RIM願意俯首稱臣。
5、微軟仿效谷歌發力移動互聯網,再次令喬布斯生厭。
6、谷歌超越蘋果,搶食移動廣告市場。
7、谷歌步步緊跟蘋果,Chrome盯上iOS。

8、谷歌搶走了蘋果利益
9、喬布斯的商業哲學不同於谷歌:發現獨特的新方法,不推旁通的產品來獲取利潤。
10、面對谷歌喬布斯已經無計可施

  喬布斯與施密特私人關係:破裂到緩和

施密特與喬布斯之間的關係破裂被寫成源於2007年的一次通話。

消息人士透露,2007年時,當施密特驅車前往“火人節”(Burning Man,美國的一個反對傳統的狂歡節)的路上時,他收到了喬布斯的電話。由於谷歌當時計劃與HTC合作開發一款手機(後來的Android),因此喬布斯 衝著施密特大發雷霆。但由於施密特當時正在沙漠中,因此電話中途掉線。當施密特找到電話亭給喬布斯打回去時,喬布斯繼續對他發火。

上述消息主要來自於自稱是施密特前女友凱特波納好友的人士。據悉,在被喬布斯數落時,施密特的表情變得非常“怪異”。而正是這次通話,斷送了喬布斯與施密特之間的友誼。

自從Google CEO施密特退出蘋果董事會後,Google和蘋果也因為產品之間的競爭關係日益緊張,有一段時間兩家的關係更是達到冰點,喬布斯、施密特都曾經在公開場合互斥對方。

然而有趣的是2010年3月一組喬布斯和施密特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照片遭到曝光,讓人對這兩家的關係捉摸不透。

據報導,喬布斯和施密特是在前Google主廚Charlie Ayers所開的一家咖啡館中見面的。內幕人士目睹了整個過程,並拍下了兩人會面的照片,偶然間還聽到了喬布斯的只言片語。

喬布斯非常興奮的說:“他們早晚會見到它的,那誰又會在意他們怎麼得到它呢?”內部人士稱兩人似乎在談論網絡內容。不過當喬布斯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聚 集過來時,喬布斯對施密特說:“我們還是找一個更加隱蔽的地方談論這個問題吧”。整個過程施密特都是非常平靜,耐心的傾聽,而喬布斯則是侃侃而談。

另外雙方見面桌子上的黑色物品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內幕人士開始以為是iPad ,但後來證實那隻是個菜單。

  軼事:喬布斯差點成為谷歌CEO

彭博社出品的一部講述谷歌的紀錄片《Game Changers》透露,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吉和塞爾吉布林曾在十幾個候選人中為谷歌挑選CEO,並曾考慮聘請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擔任谷歌CEO。

該片內容透露,佩奇和布林在面試了12個或13個CEO候選人之後,碰巧去拜訪了蘋果公司和喬布斯。在拜訪回來之後,兩位谷歌創始人與投資人約翰多爾會面並詢問他:“我們為什麼不僱傭喬布斯呢?”

彭博社的這部紀錄片沒有說明當時約翰多爾到底和佩奇與布林說了什麼,但可以猜測的是,內容應該類似於“你們兩個瘋了嗎?”在那之後,谷歌僱傭了現在的CEO埃里克施密特。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金融時報:互聯網不會讓世界更平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蓮•邰蒂

這個月,當你邁著沉重的步伐回去工作時,你是回到大城市中心的辦公室裡?還是在一家滑雪旅館、海濱別墅或寧靜的鄉間小屋裡,啟動自己的電腦或iPad?

這不僅關係到你自己的福祉,還關係到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政策。十多年前,美國作家、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指出,互聯網正讓世界變成“扁平”:新技術將每個人都連接在一起,產生了跨越邊境的競爭和機遇,使得許多工作可以遷移。這番話在當時引 起了轟動。

對美國政策制定者來說,這在某種程度上聽起來非常可怕:例如,在最近幾個月,人們無休止地擔憂在這種“扁平的”世界,美國的就業崗位大量流向印度或中國。

但是這種技術帶來的扁平化也可能將人解放出來。生活時尚雜誌上的大量文章指出,就理論而言,任何人只要擁有iPad,就可以輕鬆地在科羅拉多州 (Colorado)的韋爾(Vail)滑雪度假村工作,與在華爾街工作無異。正如互聯網跨越各國邊境,將世界變平一樣,它也應該能夠讓美國變平——或者 說美國政府是這麼希望的。

去年,奧巴馬政府試圖加快這種“扁平化”進程——它推出一項價值72億美元的計劃,推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較為貧困的地區。這樣做的理論 依據在於,藉由這些網絡連接,農村地區將會出現新一波的就業增加和薪資增長。這種情形出現了嗎?上上週,我出席了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在丹佛舉行的年會,在會上聽到的一些報告讓我產生了懷疑。

過去幾個月,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謝恩•格林斯坦(Shane Greenstein)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克里斯•福爾曼(Chris Forman)兩位經濟學家嘗試著監控全美各地的互聯網普及率和薪資走勢。對奧巴馬政府而言,不幸的是沒有證據表明,各地更高速的寬帶設施提高了大多數美 國人的薪資。但有一個特例值得關注:當城鎮地區建好高速網絡的時候,最高收入工人的薪資通常會進一步增長,換言之,本來預計受益最少的人,最終卻受益最 大。

  但是原因何在?正如格林斯坦所言:“如果紐約的股票經紀人可以影響到愛荷華州(Iowa)的一座小鎮,而愛荷華州的小鎮也可以與紐約建立聯繫,那麼你就會納悶,愛荷華州為何也不能實現薪資增長?

答案之一是,這反映了美國薪資差距日益拉大的更普遍趨勢。但我懷疑還有一種更微妙的文化和社會因素在起作用。紐約股票經紀人或拿高薪的都市工人,往 往有動機去從事新的創業活動,也接受過相應的培訓——畢竟創業活動存在於高度競爭性的文化環境,面對面的接觸和觀點的碰撞,能夠創造並強化這些活動。你希 望在愛荷華州某個小鎮複製這種活動的願望當然不錯,但這種微妙文化模式的傳播不可能通過互聯網完成。社會交往仍然關係重大——即便是在虛無縹緲的數字身份 時代。

然而薪資增長情況並沒有完全體現在就業數據中。加利福尼亞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的傑德•科爾科(Jed Kolko)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了一些初步跡象,表明寬帶普及有時能夠創造就業(遺憾的是,沒有證據表明這在“田園”地區亦有發生)。

即使格林斯坦和福爾曼的研究只是個異常現象(我覺得事實並非如此),它仍然指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十年前,許多專家希望互聯網將創造一個更扁平、更 平等的世界。但有沒有可能它只會創造出新的不平等性?即使每個人都能夠接入高速網絡,也並非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條件來使用它;教育、文化背景和社會關係仍 然關係重大,而且其影響的不平等性極高。即使你有了iPad,也不要開始夢想可以到躲到海濱或滑雪場去工作。